黛碧的封面.jpg

關於黛碧

學       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人文藝術學院音樂學系碩士畢  主修 鋼琴

教學資歷:   23年

 

緒論 : 打造成人專屬鋼琴課

教學年資20年,過去授課學生年齡層多為學齡前至國小階段孩童,程度由初學至小奏鳴曲. 奏鳴曲程度,近五年來全面轉型做成人教學,學生類型多為上班族、資訊科技業職場主管或創業人士。他們學琴的動機大多為一圓夢想、作為抒發工作壓力的管道,卻常因工作忙碌間歇式學習(每兩週上課一次)與練習(一周僅練習兩三次)導致「協調性不佳」、「視譜與彈奏較差」、「記憶力不足」、「完成時間長」感到挫折失去學習意願而收場。我認為身為一位老師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能,但更為重要的必須接受每位學生的差異,善用他們的優勢(例如:專業領域上所具備的邏輯與思考力),並彌補成人學琴上的後天不足(例如:成人手指較為不靈活,協調度較差),研究者實務教學經驗中最常遇到的學生特質如下:

探究背後原理型學生

專注度高卻練琴時間少

 

前者本身擁有高學歷與高專業度職業的背景,優勢為具備強大的邏輯思考能力,喜歡的教學模式是解構樂譜知識與理解所需的技術,上課習慣先理解但不願意上課執行不熟練的段落,往往因為對於老師的解說沒有全面的理解或誤解,回家容易陷入苦練;後者課程外無法投入練琴時間,所以上課願意跟隨老師所拆解的練習步驟,往往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七至八成,只是因為間歇式練習而無法持續保持成果。這兩類型的學生皆認為透過拆解步驟完成曲子,比起自己急就章的練習更感到有趣與產生成就感。

 

面對以上學生,讓我反問自己:如果善用成人具有的學習邏輯與思考力,並培養他們正確的練琴方法,能否幫助他們解決練習時間缺乏所衍生的問題呢?

費茲( Fitts, 1962 )提出動作技能學習理論,技能養成階段性分成「認知」、「修正與定位」、「自動化」三個階段,非常符合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 1797-1828)在其著作鋼琴彈奏技巧藝術的心理學習(Die Technik des klavierspiels aus dem Geiste des musikalischen Kunstwerks)對彈奏所下的定義:鋼琴彈奏是從「領悟理解」透過「練習改進」而達成「完整表達音樂」(引至黃麗瑛,1993,頁138)。然而鋼琴課別課一堂課僅為50分鐘至60分鐘,無法對音樂知識作詳細講述,對於非音樂科班的成人來說,也沒有額外機會參與音樂理論、節奏訓練等課程,讓一對一鋼琴課程僅能淪為著重於「老師動作示範」、「學生模仿」的情況。近年來閱讀了台大教授葉丙成所傳遞之翻轉教育的理念,我想取翻轉教育的中心思想,藉數位教學影片彌補傳統課程的不足,其具備以下三點優

1. 延伸上課時間。

2. 強化與鞏固作用。

3. 學生得以擷取所需的要點反覆觀看。

 

因此萌生了透過行動研究讓「實務」與「研究」結合,希望應用數位教學影片,幫助初學者面對新曲子,可以依循練習方法達成正確的彈奏,建立 有效率練琴的能力

 

本文 節錄  本人的碩士論文  ( 但 研究者 稱呼很繞口 ,  皆改成 我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ng 的頭像
    ching

    黛碧's 音樂實驗室 : 鋼琴上的歸納法

    ch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