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課程的跨領域時代
不少人開始認定透過跨領域的科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琴的人花費較少的精力與時間,來達成更高的彈奏技巧,越來越多的新興教學理論開始出現,所謂的科學方法是廣泛的運用認知心理學、運動理論、神經生理學、解剖學、機械學等跨領域的原理(Stewart Gordon, 2000)。越來越多的心理學者提出有效的實驗結果與論證用來改變既有的學習與練習方式,可以輔助動作技能學習,如運動、樂器學習以及職場技能的建立。我的學生多為不同領域的上班族與高階主管,他們本身具有不同領域的經驗優勢,我希望透過學習認知心理學、感覺統合以及鋼琴教學等領域,蒐集對鋼琴教學本身有助益的文獻做探究。
心智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
一、心智表徵的意涵
心智表徵又稱為認知表徵,在認知科學與認知心理學等領域,指的是假設性的內在認知符號,能夠表示外在的現實。加拿大哲學家保羅.薩加德(Paul Thagard)著作《心智:認知科學理論》指出:「多數的認知科學家同意,人類腦中的知識是由心智表徵所構成的,人是透過心智表徵來操作思維與行動的心理程序」(屠名正譯,2003)。
心理學教授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在《刻意練習》書中提及麥爾坎.葛拉威爾在《異數》一書中所提倡的「一萬小時法則」(無論哪一種專業,成功的最大前提是需不斷練習一萬小時),是過於簡化與引用1993年以一群小提琴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的數據,容易讓人產生迷思;並舉出許多科學實證,以許多世界級的專業人士為例,說明有效提升技能的方法不再只是追求大量練習(陳繪茹譯,2017,頁10-11)。
《刻意練習》一書中倡導著在大量練習前先建立「質」,指的是「有目標的練習」杜絕無意識與無計畫的練習,這與許多音樂專家提出不要無意識的練琴觀點一致;任何一項專長的發展背後皆有其複雜的特殊技能,所以需要一個切實可行的方式來達成設定的目標(陳繪茹譯,2017,頁11)。書中更提出「可以有效提升練習的質的方式,正是發展出種種高效率的心智表徵,與選擇專業人士做為學習對象,讓學習者應用於正在練習的活動中」(陳繪茹譯,2017)。整理簡述如下。
發展心智表徵
心智表徵的能力與技能純熟度成正比,透過學習專家或老師的經驗,幫助自己發展適用於解決目標的心智表徵。
借重專家的經驗
以徹爾尼學習作曲為例,徹爾尼作曲知識建立源自於抄寫約翰.賽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及朱賽佩.多明尼哥.史卡拉帝(Giuseppe 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等音樂家的作品,亦即透過他人的經驗模組,作為學習的基石。
在鋼琴學習上,初學者的心智表徵會很模糊與不精準,甚至不知如何建立,但跟隨專家與老師的經驗練習發展出心智表徵能力,將來可以此為基礎自行建構成效更佳的新表徵,幫助自己完成進階的目標;我想透過以上觀點解決成人學習者無法增加練琴時間所衍生的問題「協調性不佳」、「視譜與彈奏較差」、「記憶力不足」與「學習時間過長」,以下就《刻意練習》一書,並綜合其他音樂學者所提出鍛鍊心智表徵的方法,作為文獻探討依據。
本文章 節錄於 本人的碩士論文